夜幕下的哈尔滨
对于外地人来说,哈尔滨冬季最著名的,当属冰灯。1989年春节,我第一次到哈尔滨,有2个目的,第一是滑雪,第二就是看冰灯。开着车离开4S店,刚进市区,就看见路边有冰灯,各式各样的造型,挺漂亮。
冰灯成为一个文化活动,诞生于1963年元宵节,据说哈尔滨的领导去广州开会,看到那边的花会特别热闹,为了让由于寒冷而倍加冷清的哈尔滨也热闹起来,这位领导想出了冰灯游园会的法子,而且说干就干,只用了3天时间,就在市区里的兆麟公园弄出了第一届冰灯节。大受欢迎,由此延续下来。
听当地人说,这里还曾有个意外:当办到第三届冰灯节时,有个记者写了份报告,说哈尔滨弄冰灯是挥霍国家财产。上级派来检查组。哈尔滨领导据理力争,说举办这样的文化活动对民众是有利的,是积极向上的。调查后来不了了之。
我第一次知道冰灯,是1980年2月份的一张《北京晚报》。当时,这份报纸刚刚复刊,便在头版刊登了一张照片,说由于文化大革命停办了12年的哈尔滨冰灯,已于1979年元旦恢复。那张照片虽然是黑白的,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想,有机会一定要到哈尔滨去看看。1986年,北京龙庆峡请来哈尔滨的师傅,也弄了个冰灯艺术节,开业第一天我专程跑去看,看完后才发现没有回市区的公共汽车,只好徒步27公里,走到康庄火车站,乘火车回京。有人奇怪我为何特别痴迷冰灯,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小时候看的那张照片。童年心底里埋下的某个印象,往往能贯穿一生。
到了1989年,我第一次来到哈尔滨,下了火车,把行李扔进车站对面的北苑宾馆,便急匆匆地赶到兆麟公园看冰灯。当我花1块钱买了门票入园时,心里还琢磨,1963年时不是5分钱一张票吗,怎么一下子涨了20倍?
这次,我又来到兆麟公园,远远就看见一片辉煌的灯火,可门前却没几个人(上图),与昔日游人如织的场面形成了巨大反差。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停业了呢。在售票处前,疑问迎刃而解:票价太贵——外地人200元,本地人80元。
找到一份哈尔滨郊区人均年收入的统计,1989年是545元,2012年是7422元。也就是说,1989年哈尔滨郊区的农民,年收入相当于545张冰灯票。如今的年收入相当于93张冰灯票。居民收入高一些,相当于250张冰灯票(北京、上海的收入,只相当于160余张冰灯票)。
不是我太矫情。当我来到公园门口时,旁边站着俩闲汉,低声说:呦,还真来了一个。隔着院墙往里看,整个一个无人世界。一位旅游业的朋友告诉我,旅游团都被拉到郊外的冰雪大世界去了。那里的门票是300元,看来人们喜欢贵的?在旅馆前台,我看见代办冰雪大世界门票的告示牌,车接车送。八成另有原因。
既然冰灯已经脱离大众,不看也罢。反正哈尔滨到处都有很漂亮的建筑,在灯光的照耀下,市区夜景显得很迷人。
本想去一家百年历史的西餐馆,可一位友人留言说,在长江路与鸿翔路之间,有条很窄的路叫鸿运路,那里是百一大地锅的总店,有家很有特色的餐馆。于是去了,进门一看,仿佛回到了1966年的人民公社。服务员穿红袄、挎军绿,见着男的叫舅舅,冲着女的喊舅妈,别开生面。
墙上贴着一张教你能和当地人“唠嗑”的大牌子。里面的话,我这个外地人看着很是新鲜,80%以上是第一次见。
这家店以柴锅炖鱼为特色。各式各样的鱼摆了个琳琅满目,从30块钱到150块钱,档次拉得挺大。本着入门级性价比最高的原则,我点了个30块钱的。
不一会儿,开锅了,服务员首先取出2个小窝头,再往下,才是主菜,鱼加上白菜、土豆、粉条、豆腐,味道很香。就是分量太大,我觉得10个人吃才合适。
搪瓷碗、搪瓷盆、带把儿的搪瓷缸子,这些东西90后们会觉得很新鲜,可我小时候都用过,看着挺亲切。墙上的标语也是小时候曾见过的,上学时没少背。
我刚坐下时,服务员跑过来,说我得把衣服搁在不热的地儿。原来客人坐的地方,下面有烟道,跟火炕是的,屁股下面倍儿暖和。当时我还想,把衣服加加温也不是坏事呀。坐了一会儿才明白,温度着实有些高,刚坐下不觉得,时间长了,有些受不了。当地人吃饭时爱喝酒,一顿饭要很长时间,估计还真能把衣服烤坏了。我只吃了点儿简单的东西,喝了一缸子茶,屁股就受不了,太热。估计当地人得痔疮都不用去医院,来这儿吃几顿饭就行。
茶足饭饱,来到地段街。这里的圣·索菲亚教堂非常漂亮,它是清朝末期由俄国人修建的,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属于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基督教传入我国发展至今,以天主教数量为多,东正教数量很少。顺便说一句,在基督教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3个分支,其一是罗马公教(我国称天主教),其二是东方正教,其三是新教(我国称基督教)。3个分支都用《圣经》,都信仰上帝,只是观点各有不同罢了。
这张照片是我上次到哈尔滨拍的,您看看,是不是晚上的景色更美些?
地段街附近,是中央大街,这条街后来被改造成步行街。街道两旁,有很多当年俄国人修建的建筑,外形很有特色。不少建筑门前有个牌子,告诉大家这里以前是干什么用的。
再来张对比图。怎么样,确实是夜幕下的哈尔滨更美吧?
路边,时不时地有些饮食摊儿,以雪糕最有意思,让你肚皮内外一块儿凉。
由于靠近俄罗斯,历史上的哈尔滨又有大批俄国人居住,所以这座城市里有很多西餐馆,全部经营俄式西餐。除了这家露西亚,还有马迭尔、华梅和波特曼。
中央大街有家塔道斯,是个110年历史的老餐馆。里面如同一个博物馆,摆满了各种古董,墙上挂着很多老照片和老菜单,古色古香,氛围很棒。我此前曾好几次跑到这儿吃东西。这次虽然吃了柴锅鱼,肚子饱饱,但还是想到这儿坐会儿,喝杯咖啡。没想到,进门处挤满了等座的客人,而且是一水儿的俄罗斯人。
没办法,只好继续往前走。来到松花江畔。冰封的江面上,摆出了冰滑梯等娱乐项目,对面的太阳岛隐没在夜幕中,只有几盏不太亮的灯。40岁以上的人,应该记得当年曾有一首描写太阳岛的流行歌曲,歌里唱到,小伙子和姑娘们,拿着猎枪、背着吉他,还得换上泳装,跑到太阳岛去耍。怎么样,够爽吧?
爽归爽,但那得是夏天,现在不行,这天儿要是换上泳装,非冻死不可。回到车上看,外面的气温是零下16摄氏度。确实比北京冷了不少。北京虽然在1966年曾出现过零下27摄氏度,不过也就那么一次。
南方的朋友如果没来过北方,会觉得北方冬天简直不是人呆的,太冷了,能冻死人。其实不然。一来北方干燥,只要不刮风,即使零下也不觉得有多冷;二来北方屋里都有取暖设备,只要进了屋,就回到了春天,倍儿舒服。比南方好过。有一年年底,我在桂林的一位朋友结婚,跑去参加婚礼,在人家里住了一晚,受不了,被窝里跟冰窖是的,哆了哆嗦地熬过一晚,天一亮,硬是搬到旅馆去住了。害的人家琢磨了半天,以为我嫌招待不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