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尔滨去虎林
原本打算从哈尔滨一直往东北方向走,直奔佳木斯,然后继续往东,就是中国的东极了。一位朋友建议,附近的虎林也不错,于是把计划定为从哈尔滨往东,走依兰、七台河、鸡西、密山,直奔虎林,然后沿着乌苏里江往北,前往中国东极。
往东的路叫佳哈高速,是一条比较简易的高速公路,路上看到好几个服务区,就是紧贴着路边的一个小屋子,门前能停几辆车而已。走了很久,才见到一个规模很大的服务区,屋顶很有些俄罗斯特色。
事实上,自打进入哈尔滨,到处都是类似风格的建筑,与北京的天通苑极为相似。恍惚间,总以为自己走错了路。后来一琢磨,天通苑是哈尔滨人建的,肯定一脉相承。
这条高速途经方正县时,路边不断出现“得莫利炖鱼”的招牌。得莫利是方正县下面的一个村子,紧靠松花江,村里人靠打鱼维生。30年前村里开了家饭馆,把鱼、豆腐、粉条炖成一锅,颇受欢迎。事实上,东北全境,到处都能看见这种美食,有一次我沿着鸭绿江旅行,走到一个叫河口的地方,看见江边冲着朝鲜方向,开了一大排餐馆,几十口大锅同时炖着鱼,很是壮观。
这次旅行中,在抚远县抓吉镇,同样看到一个正在兴建中的露天餐馆,餐馆造型就是一条鱼,在鱼眼位置,一口巨大的锅已经支好。东北人对炖鱼真是情有独钟呀。
高速公路上的这个牌子的背后(下图),是一段很纠结的故事。1962年,歌唱家郭颂在饶河一带的赫哲族人家采风,创作了《乌苏里船歌》,唱了30多年平安无事,到了1999年,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一句“以为它是赫哲族人的传统民歌”,引发了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政府将郭颂、中央电视台告上法庭,称其侵犯了著作权,要求被告在央视上说明《乌苏里船歌》为赫哲族民歌,并要求以修建一所小学作为赔偿。
北方交大的一位赫哲族老师认为,《乌苏里船歌》是根据传统民歌改编而成,并非个人创作。赫哲族非常尊重郭颂老师,是他把赫哲人这首民歌唱遍全国和全球。所以,每次郭老师到赫哲族聚居地,都会受到最高的礼仪的欢迎。但是,尊重归尊重,郭老师应当承认这首歌是改编而不是创作。
最终,北京中级法院和高级法院裁决郭颂和中央电视台败诉:今后,使用音乐作品《乌苏里船歌》时,应当注明“根据赫哲族民歌曲调改编”。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确实很优美,令人神往。(为避免有人也起诉俺,赶紧说明:上述几句话源自《乌苏里船歌》,作词:胡小石)
临近鸡西时,为了节约里程,在一个叫兴农的地方离开高速,沿着一条很窄的小路翻山,前往鸡西市城子河区。看上去路面上没什么冰雪,但实际上很滑,这不,在一个弯道处,有辆小货车翻进沟里。
安全驾驶其实并不难,只要做到细心就行。当我写到这里时,电视报道,由于北京下了些小雨,形成地穿甲,多条高速公路都发生了连环车祸,总数大概有2000起。我用电话采访了一位当事人,她抱怨说,交管部门也没有事先提醒一下,我哪知道地上全是冰呀。
我不知道她的抱怨是否有道理,但我觉得,驾驶者应该随时保持着警惕,随时对路面状况进行分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很有可能出事。
穿过鸡西,沿309省道继续往东,走了没多远看到旁边有条新修的高速公路,叫鸡虎高速,从名字看,应该是鸡西到虎林的意思。于是上去走,到了虎林才发现有点儿亏,走了160多公里,过路费要70块钱。
这段路的南侧,是中俄边境,其中,兴凯湖是比较著名的地方。这是一个资源很丰富的湖,1860年以后,成为中俄界湖。据说当时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时,国界应该是下图中的红线,可到了双方派出代表,进行实际勘界时,俄方生拉硬扯,甚至编造了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地名,硬是把国界线画成了现在的样子(下图中的深色线),这样一来,兴凯湖只有北边的三分之一属于中国了,中国失去了兴凯湖西侧7200平方公里的土地。
虎林是个小小的城市,没看见成群的老虎。据说这个名字的得来,是因为一条河。街道上到处都是冰,这要是搁在北京,估计很多人根本不敢开车上街,积水潭医院的大夫永远不能休息。
不久,看到路边有块牌子,虎林的游览价值真是不小。
虽然才是17点25分,但天黑的已经如同深更半夜。在虎林市东边60多公里的地方,是紧靠着乌苏里江的虎头镇,日军要塞、二战中的最后一仗,都与这个小镇有关。但我已经无法游览了,只能进镇找地方过夜。
东北人确实喜欢“猫冬”,在镇子里来回转了好几圈儿,一个人影也没看见,仿佛到了无人区。最后,找到一个挂着红灯笼的地方(在东北,这种“幌子”意味着店家处于营业状态),进去一看,是个浴室,但有间简易客房,可以住宿。
好吧,就是它了。点上燃气炉,煮了一碗方便面,权且作为晚餐,然后关灯睡觉。我很喜欢这种旅行方式,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手机因为温度太低,也早就没电了。这样很好,让自己回归到一种纯粹的环境中,有点儿返璞归真的感觉。
天亮后才看真切——屋子旁边就是乌苏里江,江对面就是俄罗斯。那边的岗楼清晰可见。
星爷与汉兰达在东北的故事(点击即可直接进入阅读) |
||
---|---|---|
|
核心内容 |
|
故事之六:漠河—北京 |
||
制表:车讯网 http://www.chexu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