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夺中国财富最多的国家
离开嘉荫,沿着黑龙江继续走。这段公路叫204省道,过了一个叫稻田村的地方,又变成了311省道。整体来说,路况不错,虽然有冰雪,但基本上不影响走车,只是在弯道处小心些就行了。
在这样的路上走车,铁锹是必备之物。因为,任何一个并不起眼的雪堆,都有可能拦住车轮,此时,什么大排量发动机、涡轮增压、全时四驱,全是白费,唯一的解决方案是下车,拿铁锹铲开雪,就没事了。
从嘉荫算起,用了6个小时,走了320公里,来到了瑷珲。路边有个很显眼的“知青博物馆”,这里肯定记载着文革期间来到东北的那些年轻人的故事,但大门紧闭,没能进去参观。
瑷珲眼下是黑河市的一个区,但在清朝,这里是个军事重镇。康熙年间,朝廷发现俄国人不断进犯我国领土,便在黑龙江北岸设立了一个军事堡垒,不久,又把堡垒改建在黑龙江南岸,于是,北岸的原堡垒称为老瑷珲,南岸的新堡垒称为瑷珲新城,又叫黑龙江城。
瑷珲新城建成后,康熙帝下令对俄军进攻,军事行动最终迫使沙皇派使臣到北京求和。于是,康熙帝派索额图来到尼布楚(在满洲里的北边,后来属于俄罗斯了),与俄国人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份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以东直到大海(含库页岛)属于中国,外兴安岭以北和额尔古纳河以西的土地割让给俄国。
到了咸丰年间,俄国人连蒙带骗外加恐吓,与驻守瑷珲的黑龙江将军栾山签订了《瑷珲条约》,条约规定,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俄国,虽然当时朝廷没有同意,但2年后在《北京条约》中,不仅同意了《瑷珲条约》,还把乌苏里江以东的40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俄国(下图)。
由此,黑龙江省与大海绝缘了。
很多书里都说《尼布楚条约》是一份平等条约,字里行间表达着康乾盛世时期的强大。但我认为,这份条约其实很糟。别忘了,外兴安岭原本就是大清领土,以清初八旗的实力,对抗当时实力并不强的俄国,应该是可行的。这么做的结果是纵虎为患,势必导致日后失去更多的土地。
俄国原本是个处于欧洲的国家,但他们向东步步蚕食,吞噬了我国大量领土,外兴安岭、贝加尔湖就不说了,单单清末的几份条约,咱们就丢失了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请注意,这150万平方公里可不是寸草不生的荒蛮之地,而是蕴藏着无数森林、煤炭、石油、湿地的富庶之地。
有人计算过,如果把“康乾盛世”时期丢失的土地计算在内,俄国起码从大清手中掠夺了14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网络上,时常看见有网友抨击美国,认为美国是中国的敌人,将来怎么样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历史上,掠夺中国财富最多的,是俄国。
现在的瑷珲区内,建了个内容很丰富的博物馆(上图),免费开放,非常值得一看。
博物馆旁边就是黑龙江,江对面,是江东六十四屯(上图),由于这一带土地肥沃,耕地较多,居住着不少中国人。根据《瑷珲条约》的规定,原本住在这一带的人,可以继续居住。但到了1900年,俄国军队对这里大开杀戒,史称“江东六十四屯惨案”,与同时发生的“海兰泡惨案”,共造成7000多中国人遇难。
黑龙江畔最大的城市
瑷珲区北边30公里的地方,是黑河,这是个规模较大的城市,有机场,有火车站,还有通往哈尔滨的高速公路,事后回想,沿着黑龙江走了1800公里,黑河是最大的沿江城市。它的对面是海兰泡,就是当年俄国军队屠杀5000名中国人的地方,现在那里叫布拉戈维申斯克,是俄罗斯阿穆尔州的州府。
整个黑河市区紧靠黑龙江,水中的大黑河岛,距离俄罗斯750米,听说这里是旅贸娱乐岛,于是开车过桥,上岛去看,看到2个贸易城,里面的商品种类很多,但档次普遍不高,给人一种比较粗糙的感觉,走在里面,感觉像是来到了北京的金五星。
出发前,我想买个烛台过年用,在淘宝上看到,数位卖家都是黑河的,本以为在黑河的商店里有更多选择,于是跑到这儿逛了一圈,才发现,这里的商品都是为俄罗斯人预备的。
回到市区,途经海兰街,看到都是经营俄罗斯商品的商店,于是再次停车观看,但大都是些价格昂贵的商品。把俄罗斯商品集中在海兰街,是不是想让人们记住“海兰泡惨案”呢?
从黑河到漠河
沿着209省道,途经呼玛,一路朝向西北,此时,汽车完全行进在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中。
林区里人迹罕至,经常是几十公里不见人烟。全天10余个小时,只看了3辆汽车,全部是拉木材的。说到这儿,为以后到这一地区自驾游的朋友提个醒:晚上与大货车会车时,需要尽量往右靠。因为,如果来车装的是木材,它的侧面很有可能会比较突出。您看下图中卡车尾部伸出的那棵树,这要是两车相距较近,会车时很可能遭到一棍迎头痛击。
即使遇到村庄,规模也都不大。房屋低矮,路上极少见到行人。
走到一个叫十八站的地方,公路开始往北转,直行往西的话,就该是塔河县了。十八站的名称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曾设立了从嫩江(当时叫墨尔根)到漠河县兴安镇(当时叫雅克萨)的“国防公路”,沿途共设立了30个驿站。不过,石碑所示的遗址,并非清朝驿站遗址,而是1975年中科院在此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
在一个村落里,看到路边扔着一辆尼瓦。这是前苏联在1977年制造的小型越野车,1.6升汽油机,四轮驱动,我曾在90年代初期开过它,虽然内饰很粗糙,但在当时来说,算得上是辆很不错的越野车。
90年代后期,尼瓦逐渐消失了。想不到在这儿还有一辆,而且成色看上去还不错。如果可能,很想把它买下来,作为一个带有怀旧色彩的大玩具。
从呼玛县城往西,经过了白银和十八站,这两个乡都是鄂伦春族乡。鄂伦春族也是一个人口不多的民族,但比赫哲族多些,据说有将近一万人。他们居住在森林中,主业是狩猎。由于周围都是茂密的森林,所以,鄂伦春人很善于用桦树皮制作各种器物,甚至包括船。
一个住在江边,以打鱼为生,一个住在林中,以狩猎为生。黑龙江沿岸的这俩民族真是各有特色,以后有机会,应该深入他们的村落,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