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之前,曾听说上海大众将推出朗逸的两厢款。事实上,大众汽车原本就非常擅长制造两厢车,最早是甲壳虫,造了几十年,换代后变成了高尔夫,再往后为了满足美国人的需求,把高尔夫加了个尾箱,变成了捷达,也就是后来的宝来和速腾。所以,朗逸变两厢,并没有什么奇特的。但是,到了展馆才发现,它根本就是一辆旅行款,而不是什么两厢。为什么要躲躲闪闪,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我认为,是上海大众出于营销的考虑。
旅行款在我国不受欢迎
1986年,广州标致505诞生,这是一辆有着3排座位的旅行款汽车,随后,桑塔纳、赛欧、派力奥、马自达6、凯越、骏捷的旅行款接踵而至,虽然前后相差20余载,但命运完全相同,均未能取得满意的业绩。去过德国的人都知道,那里最常见的车型,是旅行款。旅行款在我国被冷落的深层原因,其实是文化的差异。
每个市场畅销何种车型,从表层看,取决于经济水准、居住特点和城市布局。比如,南欧的经济水平较低,微型车最受欢迎。比如菲亚特,几十年来,它始终以制造廉价的微型车、小型车为主,最高档次的产品是2.0排量的科罗玛。美国地域辽阔,油价低廉,大排量、高身材的汽车最受欢迎,而且,那里的人们善于根据需求创造新物种,SUV车、MPV车均诞生在克莱斯勒,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旅行款被冷落的主因是文化
首先是汽车观念问题。汽车在我国被视为身份的象征,其基本属性——交通工具被广泛忽视,追求实用的风气并未普及。就拿旅行款来说,它的核心价值是在舒适、速度、操控的前提下,追求汽车的实用性,提高汽车的适用范围。但在我国,绝大多数汽车消费者选择汽车时,尚停留在选择品牌、动力的层面,还没有进化到根据需求选择汽车的层面。或者说,人们在选择汽车时,根本没有想过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此次是旅行观念的问题。旅行在我国始终没能成为民众生活中的常态。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我们的旅行仅限于目的地有亲朋好友。不善旅行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比如,早在古埃及、古罗马时代,就存在着游学的传统。文艺复兴运动以后,西方人创造了地理大发现的辉煌,好望角、新大陆,就连我们家门口的楼兰和罗布泊,也都是被西方冒险家首先探知。而我国5000年的历史沧桑,仅仅出现了玄奘、李白和徐霞客等寥寥几位旅行家。
就拿长途驾驶来说,我连续几次到上海看车展都是从北京开车来的,仅仅1200公里,朝发夕至,很轻松就到了,可此举经常被质疑:多累呀。事实上,卡尔·奔驰先生刚刚发明了汽车,卡尔的夫人就驾驶着它,远行了100多公里。我认识一位在汽车媒体工作8年有余的男生,虽然他的工作是试驾新车,但最长的驾驶里程仅为200公里。再往远了走走如何?他说:太远了,怕出事,再说也太累。
由于匮乏对汽车属性的认知,匮乏旅行的观念,再加上生活方式的差异,诸多元素凑在一起,是旅行款汽车在我国被冷落的原因。
不过,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此唏嘘。因为,这并不是是非之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旅行款所带来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为西欧人所青睐,其它各国民众不一定必须仿效。事实上,东欧、南欧、北美以及亚洲市场,对旅行款的态度普遍不如西欧火热。因为,各国消费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选择。何况,旅行款也并非十全十美,它有舒适和操控的优势,但也有通过能力不如SUV,空间不如MPV的缺憾。
犹抱琵琶半遮面
上海大众在车展期间发布朗行时说,这是一款两厢版的朗逸车型,动力系统与朗逸相同,预计将于今年6月上市销售。
众所周知,朗逸虽然采用的是历史悠久的大众PQ34平台技术,第四代高尔夫就诞生于这个平台(眼下市场上卖的是第六代高尔夫),但是,由于造型和配置都很符合民众的需求,因而销量很出色。厂家为了扩大战果,推出更多的车型,是很正常的事情。在欧洲,绝大多数车型同时具备两厢、三厢、旅行款、敞篷款。也许是担心冠以“旅行款”的名称,会重蹈505之流的覆辙,故而标榜为“两厢”。
上海大众的营销功夫确实一流。就拿前不久上市的桑塔纳来说,明明是一款本土车型,可发布会却舍近求远,搬到德国去开。以便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
如果朗行获得成功,以后中国旅行款轿车全改名叫“两厢”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