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家买车的时候,往往非常纠结于到底是选择配置更好、性价比更高的国产车;还是选择有着稳定可靠口碑的合资车。毕竟,汽车作为一种动辄需要花费数万元的消费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因此,在购买汽车时,耐用性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除了技术,经验也同样重要
一款的汽车的质量很大程度决定与制作工艺上。首先,国产车和合资车的制造工艺没有根本区别,作为汽车整车制造,基本上都分为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个部分,整体工艺流程都是大差不差的。
但是其中可大有门道,影响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这些都需要长期的实验与累积的经验总结,所以合资车在制造工艺上一般有着较大的优势,因为它们可以照搬外国生产线上非常成熟技术和多年的经验,也拥有更好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而自主品牌吃了我国汽车工业的起步较晚的亏,在燃油车的积累上确实没有别人深厚。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合资车在新能源领域上普遍反应慢了一拍,甚至还走入了氢能源的“歪路”上。而我们在新能源赛道上及时抓住了锂电池方面上提前抢跑的机会。纯电车已经跑在国际前列,连大众都不得不向新势力小鹏“取经”。也侧面说明了在新能源赛道上,国内汽车市场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等方面的技术,以及能反向出口到国外。
质量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其实,不论是国产车还是合资车都不敢保证绝对的不会出现问题。例如打开根据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中关于汽车因质量问题需要强制召回的信息来看,其中不乏的合资车型和进口车型。其中,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今年召回数量最多的居然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东风日产奇骏、逍客和天籁等有着良好口碑的车型,召回的原因是发动机废气再循环阀(EGR阀)存在质量问题,可能会导致发动机运行不良,污染物排放增加,严重时还可能引发熄火或动力中断。而本次召回的总量则高达118万辆。
气囊——我可以不用,但是一定不可以没有
众所周知,安全气囊作为一种主动性的安全配置,对于车内的乘客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遇到碰撞事故时,安全气囊很可能就是最后的救命稻草了。而气囊的数量、位置和类型,可是会直接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能和评级。而国产车和合资车在气囊的数量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一般来说,合资车的气囊数量会比国产车多一些,尤其是在高配车型上。比如,同为紧凑型SUV,不少国产车顶配都只有6个气囊,而丰田的TNGA架构下的车型基本都实现了全系标配10气囊,在主副驾驶位上还拥有同级别罕有的膝部气囊。这就意味着,合资车在侧面、膝部等部位的保护更加充分,拥有更加全方位保证车内乘员的安全。
而且一般来说,合资车更倾向于将侧气囊和侧气帘作为标配,而国产车则更倾向于把气囊数量作为选配或者高配才有的配置。例如最近非常火热的银河品牌,旗下的最低配车型几乎没有侧气帘。背后的原因在于低配车型的利润相对较低,而侧气囊和侧气帘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所以,自主品牌为了进一步拉低车辆的起售价突显性价比优势,尽可能的减少最低配的成本。同时,也是希望通过提供更多的气囊和高配配置来吸引消费者购买高配车型,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当然除了这种让人有些“膈应”的策略不只是自主品牌在使用,也有一些合资品牌也会推出所谓的“丐中丐”版本的车型,配置里面也没有标配侧气帘。说明这并不是国产与合资的绝对差别只是一种商业策略,而且不是自主品牌的车型也在改款后,将低配上的侧气帘“短板”补齐了。
国产车和合资车在用料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一般来说,合资车凭借着长久以来的市场经验和丰富的生产技术,展现出一种精细和高效的制造模式。这种经验优势使得合资车能够在尽可能地延长了燃油车辆的使用寿命。
此外,合资车的操控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也因为其精心调校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而备受赞誉。然而,国产车并非完全处于下风。虽然它们在制造经验和历史积淀上稍逊一筹,但国产车却拥有着在新能源领域上独特的优势。而且价格更加亲民、配置更加丰富、外观和内饰设计也更加新颖,以及宽敞的车内空间,这些都是国产车的亮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积累,一些国产车的制作工艺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更是在新能源领域的三电系统上实现了“弯道超车”。总的来说,无论是选择国产车还是合资车,消费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权衡各种因素。如果更重视车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那么合资车可能更适合你;而如果你更看重性价比和体验新能源车型,那么国产车或许是你的不二之选。但无论选择哪种车型,都应确保在购买时尽量货比三家,对比出更加适合自己的汽车。